好久沒寫信了,事實上,今天之所以會提筆和大家分享近況,
是因為收到了一封讀者的來信。
她說,“Natasha, 這兩個月都沒有收到妳說的,
每個月會有一封來自妳的信件,雖然我們不認識,但隱約覺得不對勁,
希望妳一切都好”
當我看到這封信的瞬間,第一個念頭是,
“我的天啊,被發現了! 妳看吧,妳偷懶被抓到了!”
伴隨著的是一股深深的羞愧,一種,沒交作業被老師當場逮到的感覺,
然後感覺到身體開始緊繃,思緒開始變快,如滔滔洪水般洶湧,
不停對著自己喊叫著 : “還不趕快做些什麼,還不趕快回信跟人家好好道歉”
然後我突然意識到,喔,這不就是我的慣性模式嗎?
這個慣性模式長這個樣子 :
一個事件發生,我馬上無意識地解讀為,這是對我的一種否認和批評,
於是內在警報系統大響,身體開始感覺緊繃,情緒感受上,覺得羞愧。
由於這個羞愧的感受太不舒服了,所以開始逼迫自己做些什麼,
得趕快做些什麼,來緩解這個不舒服的感受,
於是展開不停做事的行為傾向。
在我意識到自己慣性模式的同時,一個清明的第三者視角出現,
這個視角將我和慣性之間拉出一個清醒的空間,使我不再受它支配,
同時長出了更廣闊、清晰的視野,
讓我能看清楚事情的真相、本貌。
我溫柔友善地對自己說,
“哈哈,沒事沒事,只是警報器不小心被觸響了,
沒事沒事。”
從這個穩定的狀態,再回頭去讀這個讀者的文字。
我看見了,她根本沒有在指責我,恰好相反地,我看見她的文字中,
字字句句充滿關懷、關心,然後一股感謝油然而生。
我讓自己浸泡在這份善意、感謝之中,刻意地享受這份美好的感覺,
允許自己停留在那裏幾分鐘。
然後,冒出來的念頭是,我想要打開空白檔案,寫一封信。
當我在無意識中時,寫信是出於羞愧、不得不、應該、必需,
當我有意識,並刻意地連結愛與關懷,
一樣是寫信動作,
但是出自關心、善意、分享,
看似一樣的行為,過程體驗,結果呈現,大不相同。
Key takeaways:
1. 邀請你,當發現自己不愉悅的感受被啟動,去觀察自己的慣性模式。
2. 怎麼觀察,提供大家一個簡單的正念覺察框架。去覺察被啟動那一瞬間的: (1) 身體感覺,(2) 情緒感受,(3) 想法念頭,(4) 行為傾向
3. 不讓善意、美好感受輕易滑走。
前陣子聽到一句很棒的比喻 : “注意力習慣讓愉悅經驗很快滑走,就像碰上鐵氟龍一樣,也像魔鬼氈一樣牢牢沾黏不愉悅的經驗。”
出現美好感受,允許自己停留、沉浸在愉悅的感受中,不讓它輕易滑走。
最後,和大家分享兩個我前陣子的受訪 Podcast:
一個分享了我如何讀過人生最黑暗的產後憂鬱期,
另一個分享我對於自我實現的明瞭與體悟
你可以給家人最大的禮物:對自己無條件的溫柔。ft. Natasha 生命教練
今天先這樣啦,下次見,
如果我又消失很久,歡迎你寫信給我哈哈哈 :)
如果這篇文章為你帶來一些啟發,
邀請你,訂閱我的電子報,
每個月為自己挪出一些空間與時間,
泡杯茶、緩一緩,與我一起沉澱反思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