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幫助你定期思考、覺察、沉澱的 Email 服務
Reflect with Natasha 電子報
每個月,我都會以長篇電子報的形式,分享我當月生活中最深刻、真實的啟發與體悟。
以一個月一次的節奏,你會收到:
- Natasha 本月生活學習體悟
- 幾個反思問題,引導你覺察
- 精選自我成長內容
邀請你,為自己找個可以緩下來的空間與時間,泡杯茶,靜靜閱讀,一起與我徜徉於內在探索。
閱讀所有文章
直視死亡之必然性,湧現深沉的寧靜與平安
在今年的最後一個月,想要與你分享一個對我來說非常深刻的主題。那是一份來自禪修營得到最重要的領會,一份關於生命本質的深沉感悟。 坦白說,要分享這個主題,我內心掙扎了好幾天。一方面想著,都年底了,來點輕鬆愜意的吧;但另一方面,我又決定忠於自己寫電子報的初衷:不為寫而寫,要寫,就只寫那些對於我而言最真實、深刻的。 因此,今天的內容可能不會是一篇輕鬆閱讀的文章。如果妳決定繼續往下閱讀,也許可以先為自己預留一些安靜的時間,為心靈做好準備,迎接可能帶來的內在衝擊與啟發。 背景分享:禪修營的體驗...
人生使命,究竟長什麼樣子
這篇文章,是關於一個我思考非常多年的主題,人生使命,也是我的嘔心瀝血的寫作。 延續去年寫的一份文件,「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」,所寫出更深刻、完整的體悟。談的不再是如何找到它,而是更直接精準地闡述,人生使命究竟長什麼樣子。 -- 人生使命的樣貌,對我來說有個演進的歷程,我把這個歷程大略分成三個階段: 第一階段:人生使命是一份工作,並且「我非找到它不可」。 「一份自己擅長、熱愛、世界需要、又可以賺到錢的工作」,是大部分的人,包括過去的我自己在內,對於人生使命樣貌的理解。...
Be present, not perfect.
Be present, not perfect. 這是最近很能帶給我安定的一句話。光是在心裡想著,就有一種落地紮根的感受, 呼吸也跟著緩了下來。 讓我那總是愛飄泊的思緒小船,隨著這句話,回到當下「此時此地」這個港灣,得到片刻的安歇與休息。 最近愛飄泊的思緒小船總是飄去哪裡呢? 細細覺察,我的思緒小船啊,總愛飄去幫我規劃事情,尤其是那些還「不明朗,不清楚,不知道」的事情。 最近的例子是,一個還不清楚結果長什麼樣子、也不確定中間的步驟是什麼的 project....
「毒性生產力」,也支配了你的生活嗎?
其實本來這個月的文章已經寫好了,但是今早收到了一封電子信,信的標題出現了一個我從來沒有看過的詞,激發了我的好奇心。 這個詞是,Toxic Productivity,我暫時翻它作「毒性生產力」。打開信件點當中的 Podcast (連結放底下), 聽頭五分鐘就決定把本來寫好的文章擱置,好好地寫這個主題。 Toxic Productivity,毒性生產力,指的是一個人對於生產力以及效率的追求主宰了大部分的生活,並陷入一種彷彿自己別無選擇的陷阱之中。 具體表現可能有以下: 1....
安住於「我不知道」,並「知道」我們大部分的時候,其實並不知道
前陣子在 IG 上分享了一則貼文,開頭這樣說道:「找到一個自己擅長、喜歡、世界需要、又可以賺錢的事,聽起來概念簡單,但我的天,這要上哪兒找啊?」 收到了預期外的廣大迴響,事實上,這也是我多年前的內心吶喊。 太多的書籍、網路資訊、旁人的經驗分享,都在明示暗示著這樣一個公式: 自我實現 or 快樂的人生 = 找到一個自己擅長、喜歡、世界需要、又可以賺到錢的事 + 把它做好 然後生命就會有解了。 如同在貼文裡說到的,我認為這個公式會把人逼瘋,因為它會使人永遠在找尋的狀態裡,永遠處在尚未到達的狀態裡,永不得安寧。 ...
覺察自己的慣性模式
好久沒寫信了,事實上,今天之所以會提筆和大家分享近況, 是因為收到了一封讀者的來信。 她說,“Natasha, 這兩個月都沒有收到妳說的, 每個月會有一封來自妳的信件,雖然我們不認識,但隱約覺得不對勁, 希望妳一切都好" 當我看到這封信的瞬間,第一個念頭是, "我的天啊,被發現了! 妳看吧,妳偷懶被抓到了!" 伴隨著的是一股深深的羞愧,一種,沒交作業被老師當場逮到的感覺, 然後感覺到身體開始緊繃,思緒開始變快,如滔滔洪水般洶湧, 不停對著自己喊叫著 : "還不趕快做些什麼,還不趕快回信跟人家好好道歉" ...
Testimonials
讀者回饋
Natasha 的電子報,非常啟迪、淨化人心!
我正不知如何是好時,就收到 Natasha 的信,妳的文字,接住了我。
讀著 Natasha 溫暖的文字,耳邊彷彿聽到妳的聲音,美好、靜定。